《成唯識論》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集起說為心。 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
《入楞伽經》
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 見種種鏡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楞伽經講很清楚,前六識(了別識)的作用 就是顯現色相。
也就是說,前六識能播放我們所看見的森羅萬相 。← 這就是色法
不知你要做何解釋?
龍樹菩薩以前也沒見過八識的名相
二楞子 寫: ↑週日 1月 09, 2022 10:58 am 《嗏啼經》
這個問題不只是現在人才有。在佛陀時代,中部(Majjhima Nikāya)有一個比丘叫沙帝(Sati),他跟同伴們說:「一直在輪迴中飄泊的是同一個心。」他認為聽到的、看到的、嚐到的,都是一個我、一個心,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他的同參道友說:「嘿!你不可以這麼說,佛陀沒有這麼講。」但是沙帝比丘仍堅持:「的確是這樣!在輪迴中飄泊輪轉的是同一個心。」我們有沒有這種想法呢?如果有的話就要被佛陀責罵了。同參道友無法說服他,於是報告佛陀,佛陀說:「好!你叫他過來。」沙帝比丘來到佛陀面前,佛陀說:「聽說你主張我教的法,是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輪轉,是不是?」 在佛陀面前誰也不敢說謊,因為佛陀有他心通。沙帝比丘說:「是的。」 佛陀:「你說同一個心在輪迴中飄泊,這個心是什麼?」 沙帝比丘回道:「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 佛陀開始責罵他,並跟他講緣起。佛陀說:「心識有很多種,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舌識等,我所說的種種的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因緣和合,識不會生起。識的名稱,是依靠所生起的因緣而得到名。比如說眼識,當色塵撞擊到你的眼根,就生起眼識,不會叫耳識;聲音撞擊到耳根,就生起耳識;氣味撞擊到鼻根,就生起鼻識;味道撞擊到舌根,就生起舌識。所以識是從它生起的因緣而得名。色塵一旦消失,眼識就不生起了,所以當因緣消你看著電視時,眼識不可能跳到耳識,耳識聽到了;耳識跳到鼻識,鼻識聞到了;鼻識跳到舌識,舌識吃到了,沒有這樣的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之法,因緣在,果就存在;因緣滅,果就滅,不會從一處跳到另外一處。佛陀跟他解釋整個因緣法,以及促成眼識、鼻識、耳識生起之因。所以,心識並不是一個自我,沒有一個我,而是隨著因緣而生滅,隨著因緣而得名。將心定義為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純粹只是活動,是為了對治一般人所持的「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