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鉤召圖

一點念想
訪客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

文章 訪客 »

業力在呼吸之間
一念不覺自隨去
輪迴大夢強強滾
動念即乖不由身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

文章 Sherlock »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大經解: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又《信心銘》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議之一心。是故「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又《圓中鈔》曰:「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如《圓中鈔》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也。

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又《彌陀要解》曰:「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理一心者。《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彌陀要解》云:「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

又《彌陀疏鈔》云:「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執持名號,還歸自心,即理一心。」

《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彌陀疏鈔》曰:「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上所引證,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訪客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

文章 訪客 »

一心不亂
生死立判
心空辨事
貪事誤心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

文章 Sherlock »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繫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四種:(1)持名念佛。(2)觀像念怫。(3)觀想念佛。(4)實相念佛。

(1)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餘門修行名豎出三界,如蟲生竹中,豎出則難,故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於透脫,是橫出三界,稱易行道。喻為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2)觀像念佛。以陳供聖像,注目觀視。但像在可修,離像則難。淨因易斷,相續甚艱。故云:「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可修也。

(3)觀想念佛。即《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鮮有靜定之時,難入微妙之觀。故云:「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問上智下愚,無論苦樂忙閑,人人能念,個個可行也。

(4)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但以眾生未出輪迴,生滅之心,念念相續。如《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又:「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棲,而不能棲於火焰。喻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是以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故《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於諸法中,稱為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彌陀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云:『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云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又《圓中鈔》曰:「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據上鈔義,一稱名號,功德尚然,況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者乎!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此本眾生行不到處,茲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無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謂「聲字皆實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實相。持名念佛,無異實相念佛。

又本經大小二本,秦譯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此大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兩者相較,則本經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蓋謂散心持名,即得往生同居淨土。若能念到一心不亂,乃往生上三土之所需。此實為聖賢之行境,而非芸芸凡夫之所能。若必一心不亂,始能往生者,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許得度?則此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又《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綜上兩說,故知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全顯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之本心,彌陀無盡大悲之勝願,方便至極之大慈,力用難思之果德,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下至十惡五逆,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廣被一切含靈,普惠真實之利,大恩大德,大願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難思,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軟體之美
文章: 3139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

文章 軟體之美 »

南無阿彌陀佛

此圖最初由史馬發問
感謝告知出處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一生補處)

文章 Sherlock »

viewtopic.php?p=62572#p62572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上章中,「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是為第卅五「一生補處願」。一生補處者,以一轉生補佛處,如今兜率內院中之彌勒大士,一生即補佛位,即《法華》所說「餘有一生在,當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補處。又如《會疏》曰:「一生補處者,是等覺位。尚有一生無明(具足應云: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其力最大。唯此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位,故曰補處。」若依密教,一者,一實之理。於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於顯教之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如《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

又曇鸞大師更謂極樂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而頓登補處,「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鸞師之說,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故生彼國者,皆不退轉。頓超階次,圓證補處。深顯彌陀大願,妙德難思。

下第卅六「教化隨意願」。如上願所明,生彼國者,安居樂國,悉登補位。成等正覺。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如願被弘誓鎧甲,返入穢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則承彌陀願力加持,教化隨意,無不圓滿。是為本願之意也。又鎧者鎧甲,古時戰士對敵作戰時所被服之物,用以遮衛身體,防衛矢石等(近代之避彈衣亦是此類。)。菩薩入生死,降魔軍,則以自之弘深誓願為鎧甲。因弘誓之心堅逾鐵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陣。至於所教化者,首云「皆發信心」,蓋信為道源功德母也。本經小本曰:「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蓋此淨土法門,極圓極頓,超情離見,故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又小本曰:「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普賢者,圭峰大師曰:「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及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復教餘土眾生,皆行普賢之道。

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鎧,入生死海。「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因有彌陀願力加持。「永離惡趣」。各各隨其意樂,或說法,或聽法,或現神通等。「隨意修習」,悉皆圓滿。眾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八相成道)

文章 Sherlock »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讚大士之實德。今文及下文兩段,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願」者,誓願也。《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悕者,念也,願也,故悕求同希求。)又「世界」者,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首楞嚴經》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等正覺」見《唐譯》,是為新譯。《魏譯》為等覺,是為舊譯。等覺有二義:(一)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曇鸞大師曰:「望於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故名等覺。」(二)等覺即佛果。《往生論註》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又《智度論》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會疏》云:「等覺有二義。一、如來名等覺。二、一生補處位。」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亦有兩說。一謂,是住等覺位菩薩,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一謂,此乃果佛,從果向因,示現八相,乃成佛後之力用。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不妨并存。蓋因菩薩眾多,境界不一也。

「捨兜率,降王宮,位出家,苦行學道……」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於十信滿位,示現八相。《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二)如《大集經》中,灌頂住菩薩(十住滿位)能於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三)《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占察經》第三,證滿作佛當之。(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明究竟地(一生補處)八相示現。《占察經》第四,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現。第五,佛後業用也。斯經所明,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若依今宗,此中無所屬,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議。若強論之,或應在第五(佛後)之中焉。」由上可見,示現八相成道之人,階位有五,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甄解》則偏重為佛後。諸說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齊有。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其階位於平等中,亦不礙於差別也。

又「八相成道」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所說亦異。或說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說八相者,乃從經論之多數也。再者八相之中,內容亦不盡同。《大乘起信論》謂八相為:「(一)從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但《四教儀》則為:「(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兩相對照,便知《四教儀》是開《起信論》之「成道」為「降魔」與「成道」,合《起信論》之「入胎」與「住胎」於「托胎」。可見兩者,只是開合不同,內容無別。

《嘉祥疏》依《四教儀》判《魏譯》之八相,甚合於今此會集本。故仍依之。經中「捨兜率」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與第三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降伏魔怨」是第五相。「成最正覺」是第六相。「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及以下諸句,是第七相。下段文中之「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是第八相。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一心不亂)

文章 Sherlock »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本品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也。前云「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

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又《信心銘》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議之一心。是故「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又《圓中鈔》曰:「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如《圓中鈔》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也。

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又《彌陀要解》曰:「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理一心者。《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彌陀要解》云:「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

又《彌陀疏鈔》云:「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執持名號,還歸自心,即理一心。」

《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彌陀疏鈔》曰:「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上所引證,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但淨宗常謂之一念、十念。則逕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如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是謂念誦一聲佛號,即名一念。《觀經》謂下品下生者,「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車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上可見,十念即十聲。如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普得往生。如彭際清曰:「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

至於《觀經》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與上所論一心之念,是同是別。蓮池大師於《疏鈔》中,論之極為精確。《疏》曰:「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經》有之。《法華三昧觀經》云:『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蓮池大師謂《觀經》之「至心」,即理一心。蓋臨終親見獄火,乃生實信,故能頓釋萬緣,唯提一念,念念離念,念念是心,念念契真,念念是佛。如是臨終十念,契理一心,故得滅罪往生也。

又何為至心?《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乃至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五逆十惡臨終之際,地獄相現,眾火俱至。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入理一心。以契理故,眾罪消滅,即生極樂,登三不退。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圓頓中之最極圓頓,何能臻此。今淨土法門,能令惡逆凡夫,暗契一心,是故彌陀,號為願王,誠不虛也。
Sherlock
文章: 104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阿彌陀佛鉤召圖(秘密莊嚴心)

文章 Sherlock »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上章具兩願。從「亦能了知」以上,表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欲見」以下,表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無量色樹」,指國中一切寶樹,七寶化成,榮色光耀。行行相值,莖莖相向。是諸寶樹,周遍其國。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一由旬者,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詳見前註。又道場中,更有樹王,名「道場樹」,即菩提樹。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行十四五里,有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正覺。故名菩提樹。《維摩經菩薩行品肇註》曰:「佛於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喜也)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果報也)應(應化也)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本經成就文中,復云:「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彼土菩提寶樹能令見者自然悟道,證入無生法忍。此樹功德真是無上希有,微妙難思。故知此樹實是阿彌陀願王秘密莊嚴心之流現。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乃究竟佛果第十三地如來之所證,故能究竟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樹德高遠,彼國菩薩中,善根劣者,本難知見。是以彌陀垂慈,大願加被,悉令了知。(南懷瑾:淨土宗是大密宗,也是大禅宗,也是大止觀的方法)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今此願文,樹現佛剎,同於《觀經》第四寶樹觀。經文簡錄如下:「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湧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觀經》此觀,正此願之成就。極樂國中,寶樹無量,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一一寶蓋,中現十方佛國。明淨清晰,如同明鏡。見他方佛國,明了清澈,如對明鏡,自觀本面。可見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相入相即,不可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

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文章 南無阿彌陀佛 »

訪客 寫: 週四 7月 15, 2021 10:08 am 業力在呼吸之間
一念不覺自隨去
輪迴大夢強強滾
動念即乖不由身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