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探長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探長 »

延伸閱讀(節錄):略探菩薩與佛十力、四無所畏之異(以《大智度論》為主)

壹、前 言
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學菩薩道,只為求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於佛的功德法中,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聲聞可有前十八項的少分,但是於後十八不共法中是完全沒有的;然,於《大智度論》而在三十六種功德法中,本文只以「十力」及「四無所畏」為探討的主題。

菩薩雖然亦擁有此功德法,但是菩薩畢竟尚未圓滿,所得的功德法多少與佛有所不同。但是不同之處在那裡?菩薩所得的功德法名目是否與佛相同?另外,菩薩要修至何位次方能得此功德法呢?基於這種種的疑問,筆者擬以《智論》為主,以其餘漢傳經論為輔,利用不同的文獻比對,對於菩薩的十力及四無所畏做一簡單梳理。

卷 24、25 中可知,菩薩是可以得到這三十六種功德法的。在漢傳的經論中,除了《智論》對於菩薩的功德法有所描述外,於《自在王菩薩經》、《奮迅王問經》、《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等經典中,亦對於菩薩的功德法多有敘述。當中除了標列出功德法的名目外,亦有標列出其異名及異說。

本文主要為第貳至第陸個部分,首先對於「力」及「無所畏」做一番了解;再來第參、肆從各個經論探討佛及菩薩的十力、四無所畏之意義及異同;第伍個部分從諸經論中了解十力、四無所畏的異名、生起次第、相攝與差異,另外亦將十力、四無所畏,與方便道、無漏法、有為法相做一會通;最後考究菩薩得十力、四無所畏的位次。

陸、菩薩得十力、四無所畏之位次

有關於菩薩得十力與四無所畏的位次,在《智論》中沒有明白的說到,只是說明菩薩亦有十力及四無所畏。但於《自在王菩薩經》及《奮迅王問經》中卻有提及,如《自在王菩薩經》中云:
爾時,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菩薩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佛告自在王:「有阿鞞跋致菩薩,已久習行,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欲入九地,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如是菩薩則能具成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又於《奮迅王問經》云:
爾時,奮迅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如是十八不共佛法,世尊所有。如是十力,菩薩有不?此四無畏,菩薩有不?如是十八不共之法,菩薩有不?」佛言:「皆有。奮迅王!一切菩薩於八地中,作業成就乃得九地:謂具辯才得不退忍,攝善方便慧波羅蜜。奮迅王!菩薩如是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成就十八不共之法,乃得九地。
從以上二部經所述可知,菩薩於第八地中,具足辯才、得無生法忍;且為般若波羅蜜、方便力之所守護,故能不退墮聲聞、辟支佛地;因此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乃至成就十八不共法,而入於第九地。換句話來說,即菩薩於第八地時,成就十力及四無所畏。

柒、結論
綜觀以上所探討的菩薩與佛十力、四無所畏之異,筆者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菩薩與佛的十力與四無所畏只是名字相同,但若論究其內涵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依筆者的看法,佛十力是圓滿的,故致力於度化眾生;而菩薩是「上求下化」者,所以不但要利益有情,亦須圓滿無上佛果,因此菩薩十力是自利及利他的。而菩薩的四無所畏是偏向於對外說法,且限於自身所能了知的圍範;若是佛的四無所畏,第一與第二皆偏向於自稱,第三及第四則偏向於為他人說,而且佛無所畏的範圍是遍一切處,也可以說是菩薩無所畏的擴展與昇華。至於以何因得十力,在《智論》中並未明確提到,然於《瑜伽師地論》卷38 中云:以菩薩勤求五明,而種下得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之因;以【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而種下得餘八力之因。(參考:Re: "學唯識,要緣真如而修行",在生活中,要如何操作呢?

(二)另外從不同的經論間,可知十力、四無所畏之名不盡相同,且有些經論所說並不一定能相對應於《智論》:有些是數目不同,有些則是同時有好幾個對應於同一力。

(三)若從次第論,於《瑜伽師地論》、《地持經》中說:十力於初證菩提時頓得,而後隨化用一一次第現前。至於四無所畏,是由一至四,一一成就,也可以說無初無所畏,即無後三無所畏。若論十力與四無所畏次第,依《智論》說,是先有十力,而後有四無所畏;而另有說是依十力起四無礙智,而依十力起第一、二無所畏,依四無所畏起第三、四無所畏。

(四)從相攝來說,十力中的初力能攝餘九力;而四所無畏是十力於四處所產生之用,故十力中的第一、二力攝於第一、二無所畏,餘八力皆攝第三、四無所畏。雖然二者可相攝但還是有不同之處。

(五)菩薩得十力、四無所畏之位次方面,於《智論》中並未提到,然在筆者所引的《自在王菩薩經》、《奮迅王問經》二部經中,皆是說於第八地中得。
探長隨筆:
贊同二楞子同學說法。大乘必包含二乘,菩薩普渡眾生必包含聲聞緣覺,菩薩道若無解脫道則成人天善法,非定性聲聞緣覺則無咎。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二楞子 »

六、七十年前,都已有先賢對這些問題解釋過了。

阿含經與菩薩道
釋仁俊 | 《海潮音》雜誌,第35卷9月號(1954年9月15日)

菩薩道,是普遍的記載於一切聖教中的,不但諸大乘經中廣為敷說崇讚,即是阿含經中,也是提倡到的。向來有一分佛教學者,把阿含劃為小乘人所修行的法門,肯定它不通於大乘。這樣,在聲聞道與菩薩道之間,築起一道鴻溝來,反而使普遍於一切聖教中的菩薩道,受到侷限,對發菩提心「不待時」的聖教,也被忽略了。不知阿含經,並不單是聲聞的,這所以台宗判阿含經為三藏教,比賢首宗要高明得多!為著說明阿含與菩薩道的關係,特將其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教證,列舉於後。

「比丘當知!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增含》卷三四,七日品四十之一。菩薩道是貫徹整個佛法的,從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直至證得無上菩提;成佛,即是菩薩行的究竟圓滿。和大眾在一起而為大眾所瞻仰的佛陀,至行深德,潛移默化,不期然的成為僧團中最高的典型。那些留心於佛陀生活的弟子們,當然會模仿他老人家的作略,多少帶幾分佛的氣氛,波斯匿王讚阿難說法如佛,就是個證明。連佛也時常稱讚聲聞弟子:「謂汝等是真佛子,從口而生,從法所化」《中含》卷二九。

菩薩道可分為兩類:一、般若道的菩薩道,多少是著重自利的;二、方便道的菩薩道,主耍多為利他。前者是不離於聲聞的菩薩道,是內秘外現的類型。後者是不共聲聞的(大地菩薩)菩薩道,是自他共利的類型。從菩薩道的進展來說,個人是如此,大乘佛教也如此,由共聲聞的行徑而進入不共聲聞的境域。
舉個例說,彌勒是在聲聞僧團中出家的,稱他為彌勒比丘,而中阿含十三卷,預記成佛說:「佛復告曰:彌勒!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彌勒如來」。但在華嚴等經中,是可尊稱為不可思議的菩薩了。不但如此,彌勒出家的動機,和當時聲聞是不同,他是發菩提心直往大乘,聲聞是發厭離心(約多分說)直趣涅槃的。然而他的發菩提心,不但是自己的善根成熟,和佛陀的感化力所致,多少也由於當時的聲聞僧團中,也蘊蓄著菩薩的精神與作風。在這幾種因緣具足之下‘,才促成他發菩提心的動機。後來,許多聲聞在大乘法會上發大菩提心,這絕不是臨時的、偶然的觸發,也是由平時受著菩薩道的啟發才如此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不但如平常所說的大乘能兼容小乘,小乘也還是能不拒大乘,而為大乘思想的基礎。法無大小,根有利鈍。根既有利鈍,法亦不妨說有大小。由小乘而至大乘,這是事相上的必然歷程。因此,阿含經也可作為進入菩薩道的入門讀物。

大乘經上學菩薩行的,都是在大善知識的善巧開導下發菩提心的。那麼,只要我們確信佛陀的悲智是超勝的大善知識的話,對於常隨著佛的聲聞(從廣義說,凡是聞佛聲教的都叫做聲聞),在阿含會上發大菩提心,就不會起疑了。本來發菩提心,是共三乘的,但聲聞厭苦心切,專重自覺諦理,解脫生死,對於覺他方面,看來似較消極,所以稱為發厭離心。惟有菩薩自覺覺他,輾轉覺化,永無窮盡,所以稱為發菩提心。單就覺證義說,聲聞與菩薩是相同的,但悲願就抵不上了。如果聲聞從畢竟空中透出來積極的利他,當下就是大菩薩。聲聞與菩薩並無根本的分野,不過一止於空,一透出於空而已。二乘於無佛時,或許不會發大菩提心,出在佛世,受到無上悲智的薰潤鼓鑄,任何時處都可能發大心的。如機械的咬定聲聞要到什麼時候方能發大心,對於時節因緣的靈活性與啟示性就喪失了。這種看法,似乎有修正的必要。照阿含經看,在家出家發菩提心的都相當多。當時的國王,如頻婆娑羅王等,皆發菩提心《見佛說羅漢具德經,屬阿含部》。

佛稱師子長者為菩薩《增含》卷四三。

阿那邠持(舍衛國給孤獨)長者,廣行布施,利益有情,佛也稱他為菩薩《增含》卷四,護心品第十。

像摩訶男不惜犧牲自身,感動極為暴惡的流離王,終於使迦毘羅衛的千萬人民免除殺戮之禍,這十足表現出損己利人的大乘精神《增含》卷二六。

大乘經中說在家發菩提心,本不算什麼稀奇事,現在阿含竟這樣確鑿而明顯的說在家也發菩提心,不免令人有點驚異。這含有幾個意思,因為菩薩道的本質是外張的,聲聞受著比丘戒的約束,教化的範圍受到限制。佛陀秉著不捨有情的大願,特別訓勵智德超眾的長者居士,命他們深入各階層中去,方便施化。為著鞏固他們的信心和加深願力起見,第一、先教他們發菩提心,奠定窮生死劫受諸苦痛,永不退悔的無上志願;第二、次則以普度眾生的重任囑託他。從推行菩隡道的方便上說,在家菩薩確較出家比丘容易得多,所以佛陀重視在家發菩提心者,其故在此。復次,在家者多不樂發厭離心,菩提願深廣普遍,賅攝群機,是故佛陀亦多以發菩提心激勉在家者。本來通俗的菩薩道,是在家眾都能做得到的,但要想具足超俗(種種難行能行的大行)的菩薩行,必須從通俗的菩薩行著手,這是佛陀對在家者策發菩提心的第三個原因。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勸發菩提心是不分種姓的,而菩提種姓的現行也不拘什麼時候,祇要有正常的因緣。這樣,才與「佛種從緣起」的聖教不相違。

《增含》卷四、護心品第十說:「佛對比丘說菩薩法」;

五一卷說:「佛常緣眾說菩薩道」;

四三卷說:「三乘之道皆出於眾」;

這個「眾」字,即是比丘僧的代名詞。據此,足見聲聞僧團中確有許多菩薩根性者,這是金科玉律的事實。照一般說,釋尊在世時,出家比丘大都是自求解脫的多,這本是佛法的根本問題之一。從另一面看,則說佛世的眾生利根者多。所謂利根,即是指那六根明利,志性超倫,堪荷擔如來家業的大弟子們(不分聲聞菩薩)。

《雜含》一六卷說:(比丘)「於如來所發菩提心」;

四三卷說:「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六度集經》卷四說:「佛告諸比丘:…學道之志,當如佛行也」。

釋尊教授比丘,是有固定步驟的,先以戒止其惡,行其善,側重內修,淨治業障。繼則以外化啟其悲心,終則以成佛大志相勉。因之,有些大阿羅漢,一到法華會上,都迴小向大,佛也承認他們所行的是菩薩道;並且說他們智慧近於佛慧。諸大乘經皆說到聲聞發大心,這正顯示著大乘的尊勝超特,其實聲聞僧中的菩薩行,早已有人實行了。像增含中「好遊遠國,教授人民」的曇摩留支比丘;和雜含中的富樓那教化輸盧那人那樣的容忍刺激,歷盡艱苦,毫無怨懟。又如阿那律「將五百比丘人間遊化」,連比丘戒中視為唯一大事夏坐也不舉行。《須摩提女經》(阿含部)說:「大迦葉恆愍貧窮者」。其他如舍利佛、目犍連、阿難陀等,率諸比丘,遍化諸方,終不疲厭。這不是行菩薩道又是什麼?四無量中的慈悲無量,大聲聞都是具足的。他們對世間那麼的多情,對眾生痛苦那麼繫念,實是由於悲願激動而不能自已的。《中含》二五卷說:「有一人來,不為彼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當知是魔波旬也」!

《增含》卷二說:「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

十六卷說:「若我誓願,向三乘行」。

般若的三乘究竟,實是淵源於增含的。

據說彌勒菩薩亦曾參加過王舍城結集的勝舉,《增含》卷一說:「彌勒菩薩尋來集,菩薩數億不可計」。聲聞與菩薩的調洽和合,顯出佛法的本質大致相同的。大乘行者的六波羅密,並非不共的,增含中早就有了。後來的佛教學者,根據法華說聲聞專修四諦,緣覺修十二緣起,菩薩修六波羅密的說法,因此,把大小乘修行的法門的界線劃得格外清楚。不知法華就徧勝而言,其實大小乘的行法與證法都是相通的。這不但阿含、般若作如此說,華嚴也有「苦滅道或名一乘,滅諦名第一義」,「六地修十二支觀」的至教量。諦理本無大小,認定它有大有小,對法性平等的聖訓未免有乖。《增含》卷一說:「彌勒大士告賢劫諸菩薩,勸修增一尊法」,「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把聲聞藏與菩薩藏看得畸輕畸重的佛教學人,睹此不知作何感想?

「大乘道之輿,一切渡人天」《長含》卷二。

「菩薩二足尊,百福相已具」(同上)。

「白淨王(飯淨王)有子名菩薩」《長含》卷二二。

「有一乘道」《雜含》卷十九。

「一乘道淨於眾生」《雜含》卷二十。

這就是大乘經中所高標的一乘究竟的根據。依我的看法,大乘經的結集,不妨與小乘同時先後,但大乘經的流通於世,從印度佛教史實上看,確係在小乘經之後。因此,有一部分大乘經於小乘經,不免有融攝和修正的可能性。這樣,就不必固執小乘經與大乘經的來源究竟是一是異(總之,大體上都承認是佛說的)。例如把小乘經的泥洹經與大乘的涅槃經對讀一下,總或多或少反映出阿含的痕跡來。我這樣說,絕對不是把大乘經的價值看得太平常,而是從佛法一味的觀點出發的。

從上看來,增含主三乘之說,長含未說大乘,雜含則兼說大乘與一乘。考增含的體裁佛世已有(後世依原型增纂的當然不少),雜含(相應教)為原始最早結集的聖教,中、長含以篇幅長短得名。印度西系(上座系)比丘尊雜含,中系(分別說系)推長含,東系(大眾系)則重增一;這三含提到菩薩道的地方著實不少,中含雖未提到,從字裏行間研求,也隱約地看出菩薩道的傾向。由於阿含菩薩道的啟示,中系、東系就日趨於菩薩行;比較上西系側重於聲聞行(繁瑣機械的律制),然而大乘一乘的尊貴名稱,卻屢見於他們所重視的雜含中,這令人體會到菩薩道早已深入每個原始佛徒的心坎中,不過表現的精神夠不夠罷了。深一層看,越古老的雜含,越注重大乘與一乘,這証明佛陀確係以一乘道為究竟的。大乘經所說的大乘、一乘,同這並無偌大差異,不過說有廣略,理有豐簡而已。這樣,就知道經是相通的,菩薩道也是徧一切經,徧一切時處的了。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恆不住 »

在阿含時
佛已說五乘道: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按:人乘)。
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按:天乘)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按:三乘聖道)。
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5]

阿含時佛說: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三乘聖道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佛告之曰:「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

別譯雜阿含經五十四
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  壽命必歸終,
 隨業受緣報,  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昇天,  為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  永入於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  菩薩及聲聞,
 猶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高報 »

恆不住 寫: 週日 5月 22, 2022 8:41 pm 在阿含時
佛已說五乘道: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比丘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復得生(按:人乘)。
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關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獲其願。欲求作轉輪聖王者,亦獲其願。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按:天乘)
轉輪聖王是人 或離垢地菩薩,修行二地法門
【人道】

  人即四天下之人也。謂因行五常、五戒,復行中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人道。(四天下,即四洲: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鬱單越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

一般而言,輪王有四種,依所具輪寶之不同,而有優劣之分。由劣而勝,依次分為(1)鐵輪王︰掌須彌東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2)銅輪王︰掌東、南二洲。(3)銀輪王︰掌東、南、西三洲。(4)金輪王︰掌須彌四洲。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83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學友們,
略略看過學友們的意見,

差一點的是罵人,

好一點的是舉證,但都沒有切題,

很可惜,

目前仍沒有哪一位學友,

能針對犀牛所舉證的 "超限超殺至真了義究竟大乘大般涅槃經" 的說法,予以有力反駁。

建議,想破解犀牛立論的學友們,

先把立論內容看清楚,這樣比較不會浪費精力。

=====

以下是引述立論的經證,方便精神不易集中的大乘學友,聚集焦點 :


經證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現病品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括號裡面,附上白話註解,以協助閱讀障礙者)

1.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初果之後,經過八萬劫就成佛!)

2. 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二果之後,經過6萬劫就成佛!)

3. 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三果之後,經過4萬劫就成佛!)

4. 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4果漏盡阿羅漢之後,只要經過2萬劫就成佛!)

5.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辟支佛之後,再經過1萬劫就成佛啦!)

====

所以,根據本段經文,

才予以立論 :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

希望有能力的大乘弟子,

能有力舉證反駁本經、本立論

平安喜樂
cyc320
文章: 253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cyc320 »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沒錯,個人的抉擇,菩薩道也是個人意願,但是二乘的保任期一萬至八萬劫不等,
並且停滯在所謂中途島等待(懶惰不夠精進),無期辛苦?!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恆不住 »

漫步的犀牛 寫: 週一 5月 23, 2022 10:27 am 學友們,
略略看過學友們的意見,

差一點的是罵人,

好一點的是舉證,但都沒有切題,

很可惜,

目前仍沒有哪一位學友,

能針對犀牛所舉證的 "超限超殺至真了義究竟大乘大般涅槃經" 的說法,予以有力反駁。

建議,想破解犀牛立論的學友們,

先把立論內容看清楚,這樣比較不會浪費精力。

=====

以下是引述立論的經證,方便精神不易集中的大乘學友,聚集焦點 :


經證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現病品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括號裡面,附上白話註解,以協助閱讀障礙者)

1.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初果之後,經過八萬劫就成佛!)

2. 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二果之後,經過6萬劫就成佛!)

3. 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三果之後,經過4萬劫就成佛!)

4. 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4果漏盡阿羅漢之後,只要經過2萬劫就成佛!)

5.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 證辟支佛之後,再經過1萬劫就成佛啦!)

====

所以,根據本段經文,

才予以立論 :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

希望有能力的大乘弟子,

能有力舉證反駁本經、本立論

平安喜樂
牛兄法安
不是不能有力反駁,實在不值浪費精力說法。
您的立論是斷章取義而已。
您的立論把最核心立點斷掉了。
怎說呢?
反駁:
經文說:聲聞、緣覺二乘人要成佛,充要條件:
必須得從佛菩薩聽聞大乘法後,才能迴小向大發大乘成佛心。反之,沒有這一要件,就不能成佛,這就是二乘五種人的根本病行處,非如來也。
按照您舉同一段經文,卻故意漏掉前面經文如下:

經證如下



經云: [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則可令差,若無此三則不可差。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法已,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不聞法能發心也。]

白話淺解:
佛說:迦葉!譬如有急性精神錯亂瞻妄病,隨意醫藥,都可以令治癒。
然若沒有這三種:「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病也不可治癒的,既使聲聞、緣覺二乘人「1.沒有謗大乘2.不犯五逆罪3. 不是一闡提。」也是這樣不可治癒(不能成佛)。

二乘人他們們能得從佛菩薩聽聞大乘法後,就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佛(發於大乘成佛心),不是不聽聞大乘法就能發大乘成佛心。

反駁結論:二乘人必須走上佛菩薩大乘法才能成佛。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現病品第六(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難治,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若有聲聞、緣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則可令差,若無此三則不可差。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法已,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不聞法能發心也。
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皆悉可差。有一種人亦復如是,或值聲聞、不值聲聞,或值緣覺、不值緣覺,或值菩薩、不值菩薩,或值如來、不值如來,或得聞法、或不聞法,自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有人,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怖畏、或為利養、或為諛諂、或為誑他、書寫如是大涅槃經,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說者。

「迦葉!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13]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二楞子 »

題主還是搞不清楚,二乘本包括在大乘內

立論是個邏輯錯亂。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1672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大開眼界 »

漫步的犀牛 寫: 週一 5月 23, 2022 10:27 am 所以,根據本段經文,
才予以立論 :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
希望有能力的大乘弟子,
能有力舉證反駁本經、本立論

「修菩薩道」對凡夫而言,根本是錯誤修法
菩薩道是給菩薩修的。凡夫則必須從止觀修起。
很多人沒有這種認知,因此亂修一通

六度萬行為例。看佛經怎麼說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 不能到彼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無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爲波羅蜜多。
要因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爲波羅蜜多。


佛經說,
修布施 持戒 忍辱...都必須有般若波羅蜜多 做為基礎。
﹋﹋﹋﹋﹋﹋﹋﹋﹋﹋﹋﹋﹋﹋﹋﹋﹋﹋﹋﹋﹋﹋﹋﹋﹋﹋﹋﹋﹋﹋

般若波羅蜜多基礎,是指什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根據上面經文:
你必須在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的狀態下,修行布施 持戒 忍辱...
這是極深的禪定狀態,凡夫根本做不到

既然做不到,就等於修不起「六度萬行」(六波羅蜜)


頭像
大開眼界
文章: 1672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大開眼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前五波羅蜜多攝在般若波羅蜜多故。但有一波羅蜜多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攝在般若波羅蜜多」這句話意思是指:
布施 淨戒 忍辱等五種波羅蜜多 是經由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得來的附加價值。
這前五種波羅蜜多 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布施 持戒 忍辱
一般人所行的布施 持戒 忍辱 並不是從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附帶得來的。

必須是從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所附帶得來的布施 淨戒 忍辱等。才能稱為波羅蜜多
一般世人所行的布施 持戒 忍辱 不能稱為波羅蜜多。只算是人天善法。不能解脫 到彼岸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