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重貼複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探源)主題專欄第一頁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三 2月 23, 2022 7:19 pm周三 2月 23, 2022 7:19 pm。
小乘行者對究竟涅槃的迷思

勝鬘經
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
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於如來。


小乘滅盡定,心有怖畏,屬於有餘依涅槃,自以為究竟涅槃,其實無究竟之樂。

大乘菩薩修至滅盡定而圓滿究竟涅槃的功夫,是一路自初發心即參揉般若功夫,定慧等持。
至於小乘是從斬賊頭斷煩惱(學離欲、惡不善法)一路深入滅盡定,其間缺少般若的修習滋潤,雖然定功很了得,卻是少智慧!!小乘將一切法認定為煩惱,所以才對一切法,心有怖畏,殺盡一切法斷一切念頭煩惱,因此小乘獨覺終究落入斷滅空……
所以,小乘是不了所謂:煩惱即涅槃。這種不思議大乘佛法的實修法門的……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三 2月 23, 2022 7:19 pm周日 5月 28, 2023 11:11 pm。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小乘行者,由於對煩惱、無常有所罣礙,而心生恐懼,而不得自在,故心經稱之為顛倒夢想!!
心經乃世尊為舍利子開示教授大乘佛法,故也遮去小乘外道以離欲惡不善法企求入禪定之執念,因此教導曰:先證悟真如空性,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勝鬘夫人所說經
是故阿羅漢。無出家受具足。何以故。
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㆒切無行怖畏想住。如入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於如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小乘行者,由於對煩惱、無常有所罣礙,而心生恐懼,而不得自在,因此,小乘以學離欲惡不善法入門修定,故心經稱之為顛倒夢想!!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阿羅漢有恐怖(正因)

次略解羅漢的有恐怖。「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這可作二釋:一、約有餘依說:一切行是生死流轉法,一切無行,即無生死的涅槃。羅漢雖說已了生死,於涅槃中住,但還有怖畏心。如小孩為狗所怖,投到母親的懷抱中,仍有恐怖一樣。所以經中舉喻說:「如」有「人執劍,欲來」傷「害」自「己」,雖自己已到達安全區,但還是心有餘怖,戰兢不已。因此,「阿羅漢」雖說證涅槃,但「無究竟」的安「樂」。律中說: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放醉象害佛時,諸阿羅漢都逃散了,這是羅漢有怖畏心的明證。二、約無餘依說:行即道行,阿羅漢雖已修道,而沒有一切道行,沒有修集斷無明住地而證得的種種功德智慧;還有變易生死;不能通達生死涅槃的平等性,仍不免有恐怖,不得究竟安樂。(勝鬘經講記,印順法師)

////

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這轉依解脫就是無住涅槃。什麼是無住?為什麼能無住呢?菩薩「於生死涅槃」的二法中,「若起平等」的無分別「智」,就能知道生死涅槃無差別。生死涅槃沒有固定的自性,隨染而成為生死,生死是遍計執性,它本來寂靜,與隨淨轉顯的涅槃平等無二。所以平等智起「時,由此」便能「證」知「生死即涅槃」,於生死中見為寂靜。生死既然與涅槃平等,那麼「於生死」法便沒有什麼可捨的了──「非捨」;但煩惱的錯覺,使眾生在無生死中受生死,菩薩如實的證達,雖不捨生死,也不像眾生的受生死苦逼,所以也「非不捨」。生死既非捨非不捨,既本來涅槃,離生死沒有涅槃可證,所以也「即於涅槃」法,「非」有另一法可「得」。既見到生死的寂靜,證得涅槃與眾生不同,所以也「非不得」。菩薩的無住涅槃如此,所以能不捨生死,不著涅槃,盡未來際度眾生。(攝大乘論講記,印順法師)
怪道1412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三種諸法斷滅(滅諦涅槃)

復有三種諸法斷滅。謂對治斷滅、現行斷滅、棄捨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是初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是第二斷滅。若生上地,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是第三斷滅。(瑜伽師地論卷62)

 一、對治斷滅:諸煩惱事之所顯現。事包括:煩惱事、苦事。煩惱事又分無事煩惱及有事煩惱。無事煩惱是迷理的煩惱,是見道位所斷;有事煩惱是迷事的煩惱,是修道位所斷。這見修二道,也可名對治斷滅。若詳細說苦事斷,則唯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才能永斷三界五蘊的苦事。

 二、現行斷滅:諸行生滅之所顯現,可以由煩惱事不現行無餘斷解釋;五蘊雖相續生起,而不染著,不起煩惱現行;這由修得世間靜慮,若證得色界定離欲界欲,能遠離欲界煩惱現行;若證得無色界定離色界欲,能遠離色界煩惱現行;乃至若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能遠離無所有處煩惱現行。

 三、棄捨斷滅:若生上地,或入無餘依涅槃界,下地諸行及一切行棄捨所顯,這可由「界無餘斷」解釋。界包括:斷界、離欲界、滅界三界來說明:

 1. 見道位及初果聖者能證「斷界」,棄捨三惡道及第八有諸行。
 2. 三果聖人證「離欲界」,如生色界,永棄捨斷滅下地欲界諸行;如生無色界,永遠棄捨斷滅下地色界諸行。
 3. 阿羅漢證「滅界」,入無餘依涅槃界,能永捨三界諸行。

 對於修行所斷滅的內涵,到底有什麼相狀,也是學習佛法的人應該要了解的內容。(講記)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怪道1412 寫: 週一 5月 29, 2023 2:28 pm 阿羅漢有恐怖(正因)

次略解羅漢的有恐怖。「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這可作二釋:一、約有餘依說:一切行是生死流轉法,一切無行,即無生死的涅槃。羅漢雖說已了生死,於涅槃中住,但還有怖畏心。如小孩為狗所怖,投到母親的懷抱中,仍有恐怖一樣。所以經中舉喻說:「如」有「人執劍,欲來」傷「害」自「己」,雖自己已到達安全區,但還是心有餘怖,戰兢不已。因此,「阿羅漢」雖說證涅槃,但「無究竟」的安「樂」。律中說:佛在王舍城,提婆達多放醉象害佛時,諸阿羅漢都逃散了,這是羅漢有怖畏心的明證。二、約無餘依說:行即道行,阿羅漢雖已修道,而沒有一切道行,沒有修集斷無明住地而證得的種種功德智慧;還有變易生死;不能通達生死涅槃的平等性,仍不免有恐怖,不得究竟安樂。(勝鬘經講記,印順法師)

////

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這轉依解脫就是無住涅槃。什麼是無住?為什麼能無住呢?菩薩「於生死涅槃」的二法中,「若起平等」的無分別「智」,就能知道生死涅槃無差別。生死涅槃沒有固定的自性,隨染而成為生死,生死是遍計執性,它本來寂靜,與隨淨轉顯的涅槃平等無二。所以平等智起「時,由此」便能「證」知「生死即涅槃」,於生死中見為寂靜。生死既然與涅槃平等,那麼「於生死」法便沒有什麼可捨的了──「非捨」;但煩惱的錯覺,使眾生在無生死中受生死,菩薩如實的證達,雖不捨生死,也不像眾生的受生死苦逼,所以也「非不捨」。生死既非捨非不捨,既本來涅槃,離生死沒有涅槃可證,所以也「即於涅槃」法,「非」有另一法可「得」。既見到生死的寂靜,證得涅槃與眾生不同,所以也「非不得」。菩薩的無住涅槃如此,所以能不捨生死,不著涅槃,盡未來際度眾生。(攝大乘論講記,印順法師)
從實修功夫講,小乘阿羅漢、獨覺的怖畏心,就是在開始修佛修定,就深植於內心的罣礙~~
學離欲惡不善法,砍盡一切法煩惱,獨留最後砍殺的念頭,揮之不去,故心經曰:
顛倒夢想!!!!!!
就是講這個小乘行者入滅盡定後…不生!!不生!!不生……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2月 06, 2023 2:19 pm.
恆不住 寫: 週一 2月 06, 2023 10:37 am 目前就有人定說要離欲,離惡、不善乃至離無明才說是佛法
不相信佛說
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也就是說不離欲,離惡、不善消滅而證涅槃。
呵呵呵~~善哉!!善哉!!!5566善說!!!
修佛功夫理論不是一般人所能深入了解!!
若以離欲惡不善法,(斷一切念頭)而求入定,而成為習慣性,當此修佛者,深入滅盡定,就很難出定而生起真如用!!理由很簡單此類二乘,怖畏一切法,凡有念頭生起就被砍斷,而般若智慧之用是必須在法性中顯。故阿羅漢執為極果,不染一法不生一法的究竟涅槃,只有空性真如,不見法性,是偏空涅槃。
故佛說此類二乘,少智慧。若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自斷慧根的焦芽敗種。

央堀摩羅的公案……不生,不生…
某日,央堀摩羅,他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此時,有一婦女難產,鴦掘魔見已,心想:「像這樣的眾生極為苦痛,受胎、出胎,輪迴無止盡。」
鴦掘魔食後收衣鉢,前往世尊居所,頂禮後坐在一旁稟白:「我方才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一婦人難產。當時我想:『眾生為什麼受這麼大的苦?』」
世尊回答:「汝今前往彼婦人居處,作如是說:『我從賢聖生已來,未曾殺生。』
持此至誠之言,使孕婦人胎安然。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闕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汙,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鉢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鉢舍那品。(瑜伽師地論卷30)

三摩地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向為審慮依心一境性。

 三摩地是梵語,中國話名定。定心所的行相是什麼?是指對於各式各樣的境界,隨順、趣向、專注一境詳細思惟,能為心一境性的依止。《成唯識論》說,定心所的行相是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同一所緣數數憶念名定。如修數息觀時,心一直專注在息上審慮思惟。修不淨觀時,心一直在不淨的影像上審慮思惟。如此相續專注於一境上能得定。三摩地亦名等持,通於定、散二心,於定、散二心有相續專注的相貌都可名定。

三摩地為何業?謂智所依為業。

 定心所能夠作什麼事?定能令心專注,成就禪定,是出世間智的依止處,要成就聖道斷除煩惱,一定要有定為基礎。〈本地分‧修所成地〉卷20,說到修慧的定義,行者至少要成就未到地定以上,在定中修毗鉢舍那,才算修慧,才有力量斷除煩惱。〈攝決擇分〉卷75到卷78解釋《解深密經》說到奢摩他、毗鉢舍那,未得定前所修的奢摩他、毗鉢舍那名隨順奢摩他、隨順毗鉢舍那,得定之後才名奢摩他、毗鉢舍那,所以才說定是智所依為業。

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
須深三摩地(專精思惟)困境...不斷斷?!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闕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汙,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
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鉢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鉢舍那品。(瑜伽師地論卷30)

三摩地亦名等持,通於定、散二心,於定、散二心有相續專注的相貌都可名定。

定,與三摩地,在實修功夫驗證上,是有差別的!!!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三摩地為何業?謂所依為業。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
由緣真如境智,流注無罪,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2〈65 三漸次品〉:

佛言:「善現!若諸欲惡不善法等,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不應通達一切欲惡不善法等,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能入初靜慮具足住,能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以諸欲惡不善法等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為自性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欲惡不善法等,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能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CBETA 2023.Q1, T06, no. 220, p. 919a26-b1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三

「若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除諸佛定,於餘一切聲聞、獨覺、菩薩勝定,皆能自在隨意入出。是菩薩摩訶薩安住菩薩自在勝定,於八解脫皆能自在順逆入出,謂有色觀諸色解脫乃至滅想受解脫。是菩薩摩訶薩復於九次第定若逆若順自在入出,謂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滅想受定。是菩薩摩訶薩於八解脫、九次第定順逆入出善成熟已,能入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謂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次第乃至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復從滅想受定起還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次第乃至入初靜慮,是為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

「是菩薩摩訶薩於師子頻申三摩地善成熟已,復入菩薩摩訶薩集散三摩地。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集散三摩地?謂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從初靜慮起次第乃至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初靜慮,從初靜慮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空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復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還入滅想受定,從滅想受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空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起住不定心,從不定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起住不定心,是為菩薩摩訶薩集散三摩地。

「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集散三摩地,得一切法平等實性。是菩薩摩訶薩復持如是靜慮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何所迴向?以何迴向?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引攝靜慮波羅蜜多。」

////
淨名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無自性性無生生不斷自斷不斷斷?!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哇哈哈哈~~皇天不負苦心人,怪盜功德無量也!!!
妙哉,妙哉。善哉,善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2〈65 三漸次品〉:
佛言:
善現!若諸欲惡不善法等,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我本修行菩薩行時,不應通達一切欲惡不善法等,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能入初靜慮具足住,能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以諸欲惡不善法等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為自性故。
我本修行菩薩行時,通達欲惡不善法等,皆以無性為自性已,能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捨,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CBETA 2023.Q1, T06, no. 220, p. 919a26-b10)

自從我研究發現須深經,外道須深自承(學離欲惡不善法),而被世尊原始僧團慧解脫比丘所當面否定之情節,乃是隱藏大小乘佛法,起手入門實修之重要課題,也正是此須深盜法經開示大小乘實修佛法之重點分野…對此讀經發現心得,我雖頗有自信,然一直苦無佛經直接印證!!現在終於獲得直接經證,怪盜法友功德無量也!!!!!!!

以上所引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72〈65 三漸次品〉之開示內容,更是能佐證我一向主張《雜阿含須深盜法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兩經緣起於同一淵源,就是講當年佛陀世尊收服外道優婆室沙(又名須深,或舍利弗)的歷史典故。
果然不出我所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藍本確實是《雜阿含須深盜法經》,而玄奘大師譯出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實為註解詮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後續著作。

佛法浩瀚如海,一切大乘了義佛經果然四通八達,一切大乘佛教真實法義終究可以互為支援,融會貫通也…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