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7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重貼
週二 5月 30, 2023 2:36 pm發文:
怪道1412 寫: 週二 5月 30, 2023 9:40 am.////
淨名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無自性性,無生生,不斷自斷,不斷斷?!
靜慮,即是三摩地,與二乘外道所修之(空定),在實修功夫上是有差別的!!!
大小乘佛法實修功夫之根本差異,就從:
起手入門學,不學之學,離欲惡不善法,而見真章!!!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怪道1412 »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法眼淨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佛光阿含藏]
即透徹事相之空、無我而無執著,顯現見性正慧。

[阿含辭典(莊春江)]
清淨的法眼(具正法的觀察力與視野),指證得初果的人,南傳作「遠塵、離垢之法眼」(virajaṃ vītamalaṃ dhammacakkhu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正法,無塵、無瑕的眼光」(the dust-free, stainless vision of the Dhamma)。漢譯「法眼淨」的「淨」,是「遠塵離垢」的同義詞,其具體內容,依南傳經文則是:「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yaṃ kiñci samudayadhammaṃ sabbaṃ taṃ nirodhadhammanti)(同義詞「得法眼」)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增一阿含經一曰:「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無量壽經下曰:「得清淨法眼。」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經慧遠疏曰:「見四真諦,名淨法眼。」註維摩經一:「肇曰法眼道,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名。」同嘉祥疏曰:「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

[佛光大辭典]
梵語 dharmacaksu-viśuddha。指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而無障礙、疑惑之眼。又作淨法眼、清淨法眼。吉藏之維摩經略疏卷四謂,小乘於初果見四聖諦之理,大乘於初地得「真無生法」,均稱為法眼淨。據大毘婆沙論卷六十六載,於見道以前尚未完全斷惑,或斷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見道者,生法眼淨,得預流果;斷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淨,得一來果;斷除欲界九品乃至斷除無所有處之惑者,生法眼淨,證不還果。其中所說之法眼異於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當於大乘之法眼淨,唯菩薩有之,係二乘之人所無;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見四諦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則於初地得真無生法者始有。經中常載有佛陀說法,令諸長者、天人、外道等遠離塵垢,證得法眼淨之事蹟,如雜阿含經卷十五(大二‧一○四上):「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法華經卷七、無量壽經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維摩詰經卷一〕 p338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指具有觀見諸法真理而無障礙、疑惑之眼。與清淨法眼、淨法眼同義。經中常載有佛陀說法,令諸會眾等遠離塵垢,證得清淨法眼的事蹟,如《無量壽經》卷下(大正12‧279a)︰「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雜阿含經》卷十五(大正2‧104a)︰「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吉藏《維摩經略疏》卷四謂,小乘於初果見四諦法,大乘於初地得真無生法,均稱為法眼淨。又,五眼中之法眼,二乘所無,唯菩薩有之。

◎附一︰《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摘錄)
此中具攝四沙門果。所以者何,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三果。謂諸具縛及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心慧解脫者,即是令得阿羅漢果。故此經中具攝四果。

◎附二︰《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二(摘錄)
如契經說,佛說此法門時,具壽憍陳那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纏垢。於諸法中者謂於四聖諦中。生淨法眼者謂見四聖諦淨法眼生。

〔參考資料〕 《五分律》卷三、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長阿含經》卷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二;《大乘義章》卷二十(本)。

////
關鍵詞:法眼淨、無生法忍、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040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下(卷四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舍利弗白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婬、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用方便力故,為眾生受身;若生剎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菩薩於其中住,成就眾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淨佛世界,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未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具足神通、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薩已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得神通;知是菩薩當淨佛世界、未淨佛世界,是菩薩成就眾生、未成就眾生,是菩薩為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佛,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是菩薩得佛時,比丘眾有量、比丘眾無量;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菩薩為僧、不以菩薩為僧;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是菩薩受最後身、未受最後身,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是菩薩有魔、無魔。如是,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論】

釋曰: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愍;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為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

有人無始世界來,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捨離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實者,用空解脫門得道,以諸實中空為第一故;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脫門得道。

問曰:

何以說「得五根」?...信進念定慧

答曰:

有人言:一切聖道名為五根,五根成立故。八根雖皆是善,而三無漏根無有別異,以是故但說五根。

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得果證。

「有眾見」者,於五受眾中,生我若我所。

「疑」者,於三寶、四諦中不信。

「齋戒取」者,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脫。

◎ ◎問曰:

見諦所斷十結,得須陀洹果,何以故但說三、不說七?

答曰:

若說有眾見,已說一切見結,如經說「有眾見為六十二見根本」故。

若人著我,復思惟:我為是常?為是無常?若謂無常,墮斷滅中而生邪見,無有罪福。若謂為常,墮常見中而生齋戒取;計望得道,或修後世福德樂;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樂因緣故,謂天所作,便生見取。若說有眾見,則攝是二見:邊見、邪見。若說齋戒取,已說見取。餘四結未拔根本,故不說。

是十結於三界四諦所斷,分別有八十八。

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分別聲聞、辟支佛道,如先說。

菩薩法眼有二種:一者、分別知聲聞、辟支佛方便得道門,二者、知菩薩方便行道門。聲聞、辟支佛事先已處處說,今當分別菩薩法。

若菩薩知是菩薩深行六波羅蜜,薄諸煩惱故,用信根、精進根及方便,為度眾生故受身。是菩薩生死肉身,未得法性神通法身,以是故不說三根,未離欲故。今世行布施功德,信根、精進根,後世生剎利大姓乃至他化自在天。先知因,後知果。

復次,「是菩薩不退」者,如先說「不退轉相」,亦如後〈阿鞞跋致品〉中說;與此相違,名為退。

不退菩薩有二種:一者、受記,二者、未受記。如《首楞嚴三昧》四種受記中說。

「具足神通」者,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一時能變化無量身,供養諸佛、聽法,說法度眾生。如是等,除佛無能及者,是為末後身菩薩;與此相違者,名不具足。

復次,各各自地中無所少,名為具足;各各地中未成就,是不具足。

「得神通」有二種:有用者,有不用者。

「未得神通」者,有菩薩新發意故,未得神通;或未離欲故、懈怠心故、行餘法故,是為未得;與上相違,是為「得」。

「淨佛世界、未淨世界」,如先說。

「成就眾生」者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者。如寶華佛欲涅槃時,觀二菩薩心,所謂彌勒、釋迦文菩薩。彌勒菩薩自功德成就,弟子未成就;釋迦文菩薩弟子成就,自身未成就。成就多人難,自成則易。作是念已,入雪山谷寶窟中,身放光明。是時釋迦文菩薩見佛,其心清淨,一足立,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以是因緣故,超越九劫。如是等,知成就眾生、不成就眾生者。

「諸佛稱譽」,如先說;與此相違,名為「不稱譽」。

「親近諸佛」、「無量壽命」、「無量比丘僧」、「純菩薩為僧」、「不修苦行」,如〈初品〉末說。

「一生補處」者,或以相知者,如阿私陀仙人觀其身相,知今世成佛。珊若婆羅門見乳糜,知今日成佛者應食。如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見是菩薩如諸佛相,知當成佛,如是等。

「坐道場」者,有菩薩見菩薩行處,地下有金剛地持是菩薩;又見天龍鬼神持種種供養具,送至道場,如是等,知坐道場。

「有魔」者,宿世遮他行道及種種求佛道因緣,不喜行慈,好行空等餘法,如是等因緣,以宿世破他行道,故有魔破壞。

問曰:

云何末後身菩薩受惡業報、為魔來壞?

答曰:

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精進、智慧門入佛道。

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好行精進、智慧故。譬如貴人,雖有種種好衣,或時著一,餘者不著;菩薩亦如是,修種種行以求佛道,或行精進、智慧道,息慈悲心。

破行道者,增上慢故。諸長壽天、龍、鬼神不識方便者,見作惡行因緣,若不受報,生斷滅見,是故佛現受報。是故雖無罪因緣實魔來,以方便力故現有魔。

如是等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種種方便門,令眾生入道,是名「法眼淨」。

大智度論(卷39) - 漢文大藏經

[18]【經】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19]時,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方便力,為[20]度眾生故起八聖道分,以是八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佛告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論】

問曰:

何以不說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而但說得四念處?

答曰:

若說、若不說,當知[21]是菩薩皆行六波羅蜜,於三十七品或行、或不行。

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說。

問曰:

自不得諸道果,云何能以化人?

答曰:

佛自說因緣,所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復次,唯不取證,餘者皆行

得菩薩道故,名為「阿鞞跋致」。
黃竹
文章: 808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黃竹 »

佛自說因緣,所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復次,唯不取證,餘者皆行。
取證與有所見證而不取,及無所證,肯定不同。當一些修行人有某些特殊的環境見證時,同時亦引發出特殊的能力(不同境界相對有不同的身)。此等特殊能力相應於其特殊環境而發。過後不取其特殊境界,此等能力亦無從引發。所謂封印。若貪住境界及其身所引發的功能,棄捨其色身,坐脫立亡,何堪菩提?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這是我對不取證,於證不取的看法。而並非無證,未證言證。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7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雜阿含經》第80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鉢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鉢雜物悉皆屬我。」
於是手執利刀,順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以上經文就是記載世尊開辦的僧團,也發生誤會世尊開示,愚蠢無知的修行人居然以刀、毒藥自殺,了絕自己性命!!
更有鹿林苑的梵志修行者(小乘行者志求寂靜涅槃),自以為行善替人解脫,竟拿刀子殺死修不淨觀,自願借死解脫之厭世比丘六十人…😱

後來,世尊直接教導開示大乘佛法,斷除小乘行者因修不淨觀,乃至生起惡不善法,而厭身自殘的荒謬行為: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住微細住,隨順開覺
彌勒菩薩: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修習多修習,由緣真如智境。
即是參禪抱守疑情,乃至開悟明心。
而雜阿含經此處指導,由安那般那而凝住一念心。

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
世尊告戒諸比丘,已經升起(惡不善法)的小乘行者,速速斷離此錯誤修行方法,不復令此厭世之心誤導修行!!!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