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第八地
T10n0279_p0199a01: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玄奘大師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翻譯般若波羅密多,即是原始佛典阿含經系列舊譯慧解脫。怪道1412 寫: ↑週六 6月 03, 2023 4:33 am 大智度論 第57卷
[0466b05] 「諸餘善法入般若波羅蜜」者,是諸餘經,所謂《法華經》、《密迹經》等。十二部經中義同般若者,雖不名為般若波羅蜜經,然義理即同般若波羅蜜。
[0466b08] 問曰:
[0466b08] 云何須陀洹亦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得到彼岸?
[0466b10] 答曰:
[0466b10] 此中六波羅蜜、三解脫門、三十七品等乃至一切種智,此非獨菩薩法,三乘共有,各隨分學。
大智度論 第86卷
[0662b16] 佛示須菩提:「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0662b19] 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名斷十種結使,所謂上、下分十結。須陀洹、斯陀含,略說斷三結,廣說斷八十八結。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廣說斷九十二。阿羅漢,略說三漏盡,廣說斷一切煩惱。是名智、斷。智、斷皆是菩薩忍。
[0662b24]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
////
此是學時非是證時究竟至於"一切"種智..."一切"法得成於忍?!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滅盡定是一法也不知的唬爛家
今天在論壇大漏氣
越來越有勇氣賣癡了
不錯喔
今天在論壇大漏氣
越來越有勇氣賣癡了
不錯喔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
解構滅盡定(想知滅定),俱解脫,慧解脫,最最最交集...離於我見(不共外道)?!
滅盡定
另據宗鏡錄卷五十五所舉,滅盡定與無想定有四種不同:(一)證得者之異,即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無想定則為凡夫、外道所證世間之定。(二)祈願之異,即滅盡定者唯求出世功德;無想定者則求世間樂果。(三)感果與不感果之異,即滅盡定為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則為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四)滅識之異,即滅盡定能滅除第六識,兼能滅第七識(恆審思量)之染分(四大煩惱常相隨);無想定僅滅除第六識分別之見,其他諸邪見尚未能斷盡。(識性虛妄猶如空花知但有根境則離於我執)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
解構滅盡定(想知滅定),俱解脫,慧解脫,最最最交集...離於我見(不共外道)?!
滅盡定
另據宗鏡錄卷五十五所舉,滅盡定與無想定有四種不同:(一)證得者之異,即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無想定則為凡夫、外道所證世間之定。(二)祈願之異,即滅盡定者唯求出世功德;無想定者則求世間樂果。(三)感果與不感果之異,即滅盡定為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則為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四)滅識之異,即滅盡定能滅除第六識,兼能滅第七識(恆審思量)之染分(四大煩惱常相隨);無想定僅滅除第六識分別之見,其他諸邪見尚未能斷盡。(識性虛妄猶如空花知但有根境則離於我執)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Re: 「如來藏」這個詞(P6)
文章 由 非心非佛 » 週三 4月 19, 2023 12:07 pm
黃蘗傳心法要: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即住,更無可修,更無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秖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
證無心就是究竟,有凡夫一念之間就證的,有到十地才證,修到十地才證的,歷劫都是枉用功夫。
////
或如壇經無念無相無住...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直下無心悟心無境界則離於法執)?!
文章 由 非心非佛 » 週三 4月 19, 2023 12:07 pm
黃蘗傳心法要: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即住,更無可修,更無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秖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
證無心就是究竟,有凡夫一念之間就證的,有到十地才證,修到十地才證的,歷劫都是枉用功夫。
////
或如壇經無念無相無住...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直下無心悟心無境界則離於法執)?!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
「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
解構滅盡定(想知滅定),俱解脫,慧解脫,最最最交集...離於我見(不共外道)?!
滅盡定
另據宗鏡錄卷五十五所舉,滅盡定與無想定有四種不同:
(一)證得者之異,即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無想定則為凡夫、外道所證世間之定。
(二)祈願之異,即滅盡定者唯求出世功德;無想定者則求世間樂果。
(三)感果與不感果之異,即滅盡定為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則為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
(四)滅識之異,即滅盡定能滅除第六識,兼能滅第七識(恆審思量)之染分(四大煩惱常相隨);無想定僅滅除第六識分別之見,其他諸邪見尚未能斷盡。(識性虛妄猶如空花知但有根境則離於我執)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迴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佛光阿含藏]
滅想定
滅想定(saññā-vedayita-nirodha samāpatti)(巴),又作想知滅定,為五定中之最高位。中阿含第一六八經意行經(佛光三‧一五○七)作:「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身觸成就遊,慧見諸漏盡斷智。彼諸定中,此定說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復受生老病死苦,是說苦邊。」
想知滅定
[佛光阿含藏]
巴利本作 abhisaññānirodha(增上想之滅),謂次第增進想的層次,以達到想不生,即想滅之境地的智慧。
滅想定
滅想定(saññā-vedayita-nirodha samāpatti)(巴),又作想知滅定,為五定中之最高位。中阿含第一六八經意行經(佛光三‧一五○七)作:「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身觸成就遊,慧見諸漏盡斷智。彼諸定中,此定說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復受生老病死苦,是說苦邊。」
想知滅定
[佛光阿含藏]
巴利本作 abhisaññānirodha(增上想之滅),謂次第增進想的層次,以達到想不生,即想滅之境地的智慧。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文章 週四 4月 13, 2023 8:52 am
從《羅睺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
viewtopic.php?p=129101#p129101
////
相對妥當穩健的一條路?!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文章 週四 4月 13, 2023 8:52 am
從《羅睺羅經》來看佛法的教學
viewtopic.php?p=129101#p129101
////
相對妥當穩健的一條路?!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
老楊說
八地菩薩入上品滅盡定即是上品究竟涅槃也是上品究竟偏空涅槃
經文為何還說
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已經入了上品滅盡定,上品究竟涅槃(與二乘中下品滅盡定,中下品究竟涅槃,究竟偏空涅槃區隔)
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這是上上品究竟涅槃才說的過去了
老楊絕對不敢再為此解說
一解說就要再輸到脫褲
==
老楊說
八地菩薩入上品滅盡定即是上品究竟涅槃也是上品究竟偏空涅槃
經文為何還說
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已經入了上品滅盡定,上品究竟涅槃(與二乘中下品滅盡定,中下品究竟涅槃,究竟偏空涅槃區隔)
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這是上上品究竟涅槃才說的過去了
老楊絕對不敢再為此解說
一解說就要再輸到脫褲
Re: 從雜阿含須深經與中阿含成就戒經會通,辨正大小乘佛法
復次,阿難!
❹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實報莊嚴土)
❺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無邊)處。
❻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無邊)處。
❼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迴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❽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❺❻❼❽無色界四空定)窮空,不盡空理(緣起性空,畢竟空),...共外道
從不還天(色界四禪天,五淨居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方便有餘土)
若從無想(色界四禪天,第四無想天),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共外道
不還天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阿含藏]
淨居天
淨居天(Suddhāvāsa-devā)(巴),即不還果之聖者所證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禪天處。
淨居天(suddhāvāsa deva)(巴),即五淨居天(pañca suddhāvāsā devā)(巴),又作五不還天,位於色界之第四禪天,為證得不還果之聖人所生之處,共有五天:(一)無煩天(aviha deva)(巴),此天無見、思二種煩惱。(二)無熱天(atappa deva)(巴),此天意樂調柔,已離熱惱。(三)善現天(sudassī deva)(巴),此天形色轉勝,善於變現。(四)善見天(sudassa deva)(巴),此天定障漸微,見極光明。(五)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巴),此天色法最極,達究竟處。宋本無「無想天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除淨居天」十六字。
[佛光大辭典]
五淨居天
淨居,梵名 Śuddhāvāsa,為淨業聖人之所居。(一)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一)無煩天(梵 Avrha),又作阿惟潘、阿鞞麗舍、阿浮呵那。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則無一切煩雜。(二)無熱天(梵 Atapa),又作阿答和、阿陀波、阿答波。為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見天(梵 Sudrśa),又作須提舍、修提舍。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四)善現天(梵 Sudarśana),又作須陀施尼、須提舍那。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五)色究竟天(梵 Akanistha),又作阿迦膩吒、阿迦尼吒。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據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由雜修五品,可感生於五淨居。五品指雜修第四靜慮之五品,即:(一)下品,謂雜修第四靜慮者,初起多念無漏,次起多念有漏,後復起多念無漏,如此旋還,後復漸減,至三心現前,便得靜慮成備。(二)中品,即六心現前。(三)上品,即九心現前。(四)上勝品,即十二心現前。(五)上極品,即十五心現前。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可次第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五淨居。同論又舉出關於能感之力的兩種說法,即:(一)以無漏勢力熏修有漏,而感生於五淨居。(二)由信、進、念、定、慧等五根,次第增上,以感生於五淨居。
此外,據論事(巴 Kathāvatthu)載,五淨居天人之壽量分別為:無煩天一千劫,無熱天二千劫,善見天四千劫,善現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又據四阿鋡暮抄解卷下載,五淨居之數原為三天,即修提舍(善見天)、須提舍那(善現天)、鞞首陀(梵 Viśuddha,清淨天),其中清淨天又分為阿鞞麗舍(無煩天)、阿答波(無熱天)、阿迦膩吒(色究竟天)三天,故總為五淨居。〔中阿含經卷九、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八、首楞嚴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卷一七五、順正理論卷六十五〕
[阿含辭典(莊春江)]
無熱天
Atappa,第三果聖者死後往生的「五不還天」之一,參看「三界」(圖說)。
http://buddhaspace.org/dict/ccj/data/sg.htm
❹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實報莊嚴土)
❺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無邊)處。
❻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無邊)處。
❼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迴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❽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❺❻❼❽無色界四空定)窮空,不盡空理(緣起性空,畢竟空),...共外道
從不還天(色界四禪天,五淨居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方便有餘土)
若從無想(色界四禪天,第四無想天),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共外道
不還天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阿含藏]
淨居天
淨居天(Suddhāvāsa-devā)(巴),即不還果之聖者所證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禪天處。
淨居天(suddhāvāsa deva)(巴),即五淨居天(pañca suddhāvāsā devā)(巴),又作五不還天,位於色界之第四禪天,為證得不還果之聖人所生之處,共有五天:(一)無煩天(aviha deva)(巴),此天無見、思二種煩惱。(二)無熱天(atappa deva)(巴),此天意樂調柔,已離熱惱。(三)善現天(sudassī deva)(巴),此天形色轉勝,善於變現。(四)善見天(sudassa deva)(巴),此天定障漸微,見極光明。(五)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巴),此天色法最極,達究竟處。宋本無「無想天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除淨居天」十六字。
[佛光大辭典]
五淨居天
淨居,梵名 Śuddhāvāsa,為淨業聖人之所居。(一)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一)無煩天(梵 Avrha),又作阿惟潘、阿鞞麗舍、阿浮呵那。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則無一切煩雜。(二)無熱天(梵 Atapa),又作阿答和、阿陀波、阿答波。為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見天(梵 Sudrśa),又作須提舍、修提舍。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四)善現天(梵 Sudarśana),又作須陀施尼、須提舍那。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五)色究竟天(梵 Akanistha),又作阿迦膩吒、阿迦尼吒。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據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由雜修五品,可感生於五淨居。五品指雜修第四靜慮之五品,即:(一)下品,謂雜修第四靜慮者,初起多念無漏,次起多念有漏,後復起多念無漏,如此旋還,後復漸減,至三心現前,便得靜慮成備。(二)中品,即六心現前。(三)上品,即九心現前。(四)上勝品,即十二心現前。(五)上極品,即十五心現前。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可次第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五淨居。同論又舉出關於能感之力的兩種說法,即:(一)以無漏勢力熏修有漏,而感生於五淨居。(二)由信、進、念、定、慧等五根,次第增上,以感生於五淨居。
此外,據論事(巴 Kathāvatthu)載,五淨居天人之壽量分別為:無煩天一千劫,無熱天二千劫,善見天四千劫,善現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又據四阿鋡暮抄解卷下載,五淨居之數原為三天,即修提舍(善見天)、須提舍那(善現天)、鞞首陀(梵 Viśuddha,清淨天),其中清淨天又分為阿鞞麗舍(無煩天)、阿答波(無熱天)、阿迦膩吒(色究竟天)三天,故總為五淨居。〔中阿含經卷九、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八、首楞嚴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卷一七五、順正理論卷六十五〕
[阿含辭典(莊春江)]
無熱天
Atappa,第三果聖者死後往生的「五不還天」之一,參看「三界」(圖說)。
http://buddhaspace.org/dict/ccj/data/sg.htm